本刊特稿

  • 我国物流业2022年发展回顾与2023年展望

    何黎明;

    202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下,我国物流业仍总体实现平稳运行。这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全年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二是保通保畅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市场主体集中度稳步提升;四是供应链创新应用进入新阶段;五是物流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六是智慧物流彰显新活力;七是国际物流不断开辟新赛道;八是助企纾困政策密集出台。但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业也存在物流供需不匹配、供给结构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充分、政策制度不协调等诸多困难和问题,距离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与物流强国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2023年,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也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应在认真研究需求规模扩张、供给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供应链提档升级、物流数字化转型、国际物流补短板、物流成本上升、物流运作绿色低碳化、人力人才短缺、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趋势的同时,予以积极应对。具体而言,应着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高质量供给,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二是统筹推动现代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使之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练好企业内功,深化提质、增效、降本工作;四是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互联互通、发挥整体效能;五是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动能转换,打造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六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性。

    2023年02期 v.37;No.341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7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热点与前沿

  • 碳中和目标下增碳与减碳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基于我国31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群;孙咏;刘基伟;

    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发展是其内在要求。为此,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着眼现在未来作出“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是碳中和发展的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全国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的情况,并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采用综合评价系统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我国31个省(区、市)2001—2020年增碳、减碳发展状况以及协调程度,发现:第一,全国呈现增碳发展缓慢、减碳发展迅速的趋势。相比2001年的指数结果,2020年20个省(区、市)的增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11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4.00%;2020年29个省(区、市)的减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2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38.38%。第二,从省际耦合协调度结果来看,2020年绝大多数省(区、市)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得到了提高,超过2/3的省(区、市)达到勉强协调及以上水平,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从耦合协调度的关系特征来看,目前各省(区、市)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减碳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根据各省“中-中”“中-低”“高-低”等不同的增碳、减碳发展水平,勉强、初级、中级等不同的协调类型以及滞后特征,提出宣教、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2023年02期 v.37;No.341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5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及收敛性

    沈世铭;许睿;陈非儿;

    基于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和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研究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动态演化趋势、地区差异及来源,使用变异系数法等方法检验其σ收敛与β收敛特征。研究显示,2010—2020年我国整体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四个地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差异明显,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空间分布呈现显著非均衡特征和渐进式演化形态,空间集聚性显著;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个地区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偏离平均水平幅度并未随时间推移有所降低;在控制其他因素前提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明显收敛为同等水平;在考虑多因素差异化条件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低地区增速明显超过较高地区。鉴于此,我国应激活各地发展动能,加速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优化相关政策体系,助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行全面集约战略,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以期为制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转型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2023年02期 v.37;No.341 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5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流通现代化

  • 我国商贸流通网络的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

    邱志萍;刘举胜;何建佳;

    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研究商贸流通网络问题兼具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基于2000—2020年各省(区、市)数据,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省际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联系,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商贸流通网络的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商贸流通网络的节点联系紧密度仍偏低,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性”特征和自我稳定的演化特征,并由大分散与小聚集并存的四个子群构成;各省(区、市)中心性水平和核心度存在明显差异,呈现自东部向东北及中西部递减的空间特征;双边收入规模、产业结构差异、人口城市化差异和交通设施联通显著强化了商贸流通联系,而地方保护主义、物流发展差异、网络应用差距和地理邻近关系弱化了商贸流通联系。我国应重视省际商贸流通的空间联系,完善省际商贸流通产业的协同合作机制,重点打造不同定位的现代化商贸流通中心;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加快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加强地区间产业分工与合作,协调推进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促进交通与数字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内贸与外贸协同化发展,加快实现流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02期 v.37;No.341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5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电子商务

  • 乡村UP主流量变现的社会资本逻辑与数字社会资本——基于对4位乡村UP主的案例考察

    李晓红;张冬英;

    乡村UP主正在成为现象级的乡村带货群体,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流量变现方式。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以B站4位乡村UP主为样本,基于其短视频、弹幕和评论等数据,发现除带货、接广告等流量变现的常规方式外,还出现了孵化新UP主和自我孵化等新的变现方式。考察乡村UP主与粉丝之间的社会资本,发现其具有关系维度下的市场建构与虚拟空间特征、认知维度下的无关系认同和无物理空间约束特征以及社会资本的非结构化特征。在社会资本视域下,乡村UP主的流量变现遵循关系维度下的重复交易逻辑、认知维度下的信任交易逻辑、认知—关系交互维度下的客户管理逻辑。基于此,应深入研究数字社会资本,凸显其数据的生产要素属性,准确刻画虚拟空间的社会关系及其规律,理解并拓展关系维度下的线上线下交易治理、认知维度下数字内容的创作生态治理以及开放性特征下数字产权议题的全面推进三个维度的治理含义。

    2023年02期 v.37;No.341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4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经贸论坛

  • 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

    徐胜;梁靓;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下,通过数字化实现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利用面板熵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究数字经济激励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科技成果的价值转化效率。通过测算我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的两阶段区域创新效率,运用面板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两阶段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差异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且提升效果在技术创新阶段强于在成果转化阶段;数字经济对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技术创新阶段表现明显,在成果转化阶段存在一定的数字隔离;数字经济的创新激励效应因地理位置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异质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享有更多的数字经济创新溢出红利,其数字化程度越高,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越大,但会阻碍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区域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良性市场机制的构建和创新活力的培育;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创新激励效应,合理搭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间的桥梁,探索更高效的技术成果价值实现途径,构建国内大循环自主可控创新链;针对不同地理位置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采取异质性措施,增强区域创新的协调性和联动性。

    2023年02期 v.37;No.341 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13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测度与分析

    林妍;

    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从产业数字化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看,研究期内二者的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上升态势明显更强。从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看,整体呈逐年提升态势,具体表现是省份层面呈现出各省份由低度耦合阶段向高度耦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区域层面呈现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的分布态势。从产业数字化子维度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子维度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看,在省份层面,两者发展趋势一致,呈现出各省份由低度耦合阶段向高度耦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在地区层面,两者均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但前者的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态势,后者的区域差异在各阶段变化较小。从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看,整体而言,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但分地区看,空间溢出效应差异明显,在华北、西南、西北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呈散点分布状态,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在东北、华中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因距离较近而呈集聚分布状态,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在华东、华南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呈集聚分布状态,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2023年02期 v.37;No.341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8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国际贸易

  • 数字服务贸易开放提高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吗?

    陈明;卿前龙;盖翊中;

    数字服务贸易是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贸易,在革新资源配置方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我国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2000—2020年(2016年除外)我国海关产品层面交易数据,用动态效应检验模型分析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服务贸易开放提高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但对出口产品质量作用的大小与地区有关,即地区经济越开放,制度等越完善,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越大。动态检验表明,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变化特征。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垂直专业化水平通过品类多样化效应和低成本效应调节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为促进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应完善数字服务贸易开放的宏微观环境,消除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差异;扩大优质数字服务进口,重视原创性数字技术创新,推动优势数字服务出口;打通国内国际大循环,降低数字要素进出壁垒,提高数字资源匹配的灵活性及资源配置效率。

    2023年02期 v.37;No.341 7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8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与中国经济稳生产——兼论稳外资与稳生产的关联机制

    杨志浩;

    稳生产是稳定中国经济基本盘的重要环节。在国际供应链供给紧缩背景下,考察国际供给冲击对中国经济稳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EPII全球双边贸易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等数据,测算企业层面的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发现近年来中国企业遭遇的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居于历史高位。利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商务部外商投资审批(或备案)数据库等数据,实证检验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对中国企业生产的影响,发现源于国际中间品市场的供给冲击对中国企业生产具有抑制效应,对在国内供应链嵌入度较低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低生产率企业的抑制效应更强。进一步分析表明,稳外资与稳生产存在密切关联,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基于国内外“资本联姻”关系和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通过影响在华外资企业,加剧其对中国企业生产的抑制效应。拓展分析表明,提升国内供给能力、培育国内市场需求、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应对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但当国内市场需求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时,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的不利影响会加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有效应对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实现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应加快提升国内供给能力,培育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区域市场需求均衡发展,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建设。

    2023年02期 v.37;No.341 9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金融与投资

  • 我国内地高净值人群海外移民财富流失测算及经济分析

    陈初昇;赵晓阳;衣长军;

    高净值人群海外移民与财富流失加剧了贫富差距,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厘清我国内地高净值人群海外移民动因的同时,手工整理我国内地海外移民数据,统计2008—2020年我国内地移民海外或取得境外永久居留权的高净值人群的数量规模,并在此基础上测算出我国内地高净值人群移民财富流失金额。研究发现,截至2020年,我国内地高净值人群通过投资移民、移民移居或海外资产配置所产生的财富流失金额高达14.91万亿元;2008—2020年我国内地高净值人群海外移民带来的个人所得税流失金额共约1.2万亿元。高净值人群海外移民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导致个人所得税流失,拉大贫富差距;冲击外汇体制,危及经济安全;阻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完善退籍税制度;提高医疗、教育和金融服务水平;完善高层次海外华侨华人回流机制;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建立高净值人群信息档案;搭建国内高净值人群与海外华商“双向赋能”合作平台。

    2023年02期 v.37;No.341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现代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法治困境与体系构建——基于2147份判决书的实证分析

    程雪军;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区块链技术快速兴起并深度介入货币金融行业,促进了非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对主权国家的法定货币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为维护法定货币主权与竞争优势,发展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构建现代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法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规范分析方法剖析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发现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由指定机构运营并向社会公众发售,具有法偿性、等价性、可控匿名性的数字货币。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数字货币”为关键词检索得到2 147份判决书并基于此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主要面临经济法层面的货币法偿性困境、民法层面的货币所有权转移困境、刑法层面的货币金融犯罪(主要是货币造假、洗钱犯罪)法治困境。对不同经济体发展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发展中经济体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态度普遍更积极,但因前期研发准备不足、法治体系不完善,常以失败告终;发达经济体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态度普遍更保守,秉承审慎发展与法治原则,选择契合本国国情的可行性路径,但需要警惕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法律地位与法偿性难以得到保证的法律风险。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法治体系,应从经济法上厘定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无限法偿性,即通过立法明确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法偿性,并设立过渡期特别规制;完善民法,适用“占有即所有”原则,以交付转移作为货币所有权转移的生效要件;建立健全关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金融犯罪刑事法治制度,特别是逐步完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防范假币机制,构建关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反洗钱犯罪制度。

    2023年02期 v.37;No.341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2023年本刊栏目设置与重点选题

    <正>栏目设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稿、热点与前沿、流通现代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经贸论坛、国际贸易、区域经济、金融与投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经济法学。重点选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

    2023年02期 v.37;No.34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欢迎订阅中国流通经济

    <正>《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原名《中国物资》)创刊于1987年2月,是由北京物资学院主办的、以流通经济为特色的综合性财经类学术刊物,为中国物流学会会刊。《中国流通经济》杂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学术争鸣,鼓励理论创新,加强流通经济理论研究,提高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推动流通领域改革实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2023年02期 v.37;No.34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