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的作用机制和优化路径

    夏杰长;李銮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主题,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支撑和关键步骤。日新月异和快速迭代的数字技术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推广和普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教育和传播,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沟通和理解,助力高水平、高品质文化的“引进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和话语地位,赋能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因此,必须加快数字技术的研发创新和落地实践,坚持科技向善的发展理念;培育数字时代高水平文化领域人才,积累文化繁荣的内生动能;重视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和转型创新,锻造协同融合的产业链条;推进数字文化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构筑互鉴互促的文化生态。

    2023年11期 v.37;No.350 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热点与前沿

  • 统一要素市场、倒逼式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地位

    杨宇;常菁铉;

    充分发挥要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地区创新活力,强化科技与经济深度对接,有利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港、澳、台、藏)的面板数据,多维度考察统一要素市场、倒逼式创新(包括引进创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三种类型)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统一要素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在中部地区最强,在西部地区次之,在东部地区最弱。统一要素市场可经由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间接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模仿创新并非统一要素市场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有效途径。此外,统一要素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具有N形特征;在引进创新、模仿创新约束下,统一要素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呈现倒U形特征;在自主创新约束下,统一要素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呈现边际效率递增特征,自主创新是促使统一要素市场发挥正向影响效应的长久机制。为有效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应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强化市场集聚和吸纳高端资源的聚合力;完善功能性产业建设,充分发挥统一要素市场调控能力;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国际竞争与合作优势。

    2023年11期 v.37;No.350 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破除数据要素的交易困境:法律透视与机制重塑

    郭如愿;

    个人及企业因相关制度的保障与激励有限而未能深度参与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要素效用缺乏相对稳定性,估值缺乏准确性,价格形成缺乏高效性,致使数据要素交易缺乏实效性。借助法律工具系统透视数据要素交易可知,现有数据产权制度及理论因存在产权歧视、忽视个人合理利益诉求而难以有效激发交易活力;在数据交易平台独特盈利模式中,隐私计算等技术的可信度低,交易风险高,导致数据要素交易的信任机制欠佳。为确保数据要素的交易实效,应强化企业的数据产权主体地位,明确个人的数据投资主体地位。将数据要素的功能及表征契合于现实消费需求,将可交易数据要素类型化为功能型数据要素、信息型数据要素及数据型数据要素。基于企业产权主体与个人投资主体及类型化可交易数据要素,重塑数据产权内容,同时依托数字化技术配套相应公示制度。以数据交易平台、企业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合规为抓手,确保数据要素交易的关联机构可信;借助数据回报公式动态计算个人投资的数据价值,依靠市场及监管机制动态确定数据要素价格;依托法律责任降低数据要素的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及公共利益风险,重塑数据要素的交易信任机制。

    2023年11期 v.37;No.350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企业数字化能力对供应链创新绩效的影响

    朱雪春;周思淼;

    企业数字化能力对推动供应链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数字化能力视角,从数字感知能力、数字运营能力、数字资源协同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企业数字化能力对供应链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引入失败学习作为中介变量和组织创新氛围作为调节变量,通过296份调查问卷,实证分析企业数字化能力对供应链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感知能力、数字运营能力与数字资源协同能力对供应链创新绩效和失败学习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感知能力对供应链创新绩效影响最大;失败学习正向影响供应链创新绩效;失败学习在数字感知能力、数字运营能力、数字资源协同能力与供应链创新绩效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失败学习在数字运营能力与供应链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最强;组织创新氛围在数字感知能力、数字运营能力、数字资源协同能力与供应链创新绩效关系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为更好地提升供应链创新绩效,要重视数字化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要搭建学习平台,鼓励失败学习,宽容创新失败;要加强创新文化熏陶,营造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要构建数据资源体系,提升数据共享开放与应用水平,并筑牢数字安全屏障。

    2023年11期 v.37;No.350 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4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影响

    陈洁梅;林曾;

    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综合指数,运用空间面板模型验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且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邻近区域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从区域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东部地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从市场化水平看,相较于低水平市场化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水平市场化地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正向影响更显著;从农业产区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在粮食主产区更明显。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技术创新,间接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我国应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聚力赋能;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为实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注入新动力;提高技术创新效能,为实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供不竭动能。

    2023年11期 v.37;No.350 4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经贸论坛

  • 数字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机制探索与中国经验——来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茹慧超;邓峰;

    数字消费是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借助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进行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0年我国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验证数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消费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且这一结论在克服内生性问题、考虑政策时滞效应、排除异质性处理效应、控制城市特征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此外,数字消费对经济发展增量提质的影响效果受到数字鸿沟负面冲击。机制分析表明,政府数字注意力配置正向强化数字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数字消费通过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倒逼数字金融纵深发展、提升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三条路径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探索中国数字消费之谜时发现,数字消费具有包容性增长特征,对不同地区、不同城乡收入差距水平下城市内部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有序推动国家信息消费城市建设扩容提质,积极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调关系,改善数字消费发展软环境与硬环境,依托数字消费健康发展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共同富裕目标早日实现。

    2023年11期 v.37;No.350 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国际贸易

  • 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基于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的检验

    王琦;王琴梅;

    发展数字贸易是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和公共产品特性,可对我国数字贸易乃至出口贸易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02—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和出口贸易绩效,利用LSDV估计法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机理。根据特征事实,样本期内,我国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的全国和地区均值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仅2021年出现小幅下滑,且增长率及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区均值呈阶梯状分布,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出口贸易绩效的全国和地区均值呈上下波动态势,地区均值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呈阶梯状递减态势,省份均值在东部地区普遍较高,在西部地区普遍较低,且三大地区内部省份间差异大小不同,东部地区差异最大,西部地区差异其次,中部地区差异最小。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出口贸易绩效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强于在东部地区,在2002—2011年不显著,在2012—2021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产业融合效应、成本节约效应促进出口贸易绩效提升;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出口贸易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其提升作用增强。因此,应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贸易基础;缩小数字基础设施地区差异,释放数字贸易红利;拓展大数据融合应用场景,驱动数字贸易高效发展。

    2023年11期 v.37;No.350 7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金融与投资

  • 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及影响效应

    孔莉;彭宇亭;吴涛;

    积极财政政策是解决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措施,地方政府债务是构成积极财政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方政府债务为切入点,探究债务风险不断攀升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是否仍具有凯恩斯效应。基于2009—2021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效应模型、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和非线性调节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形关系,适度的地方政府债务有效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过度的地方政府债务抑制居民消费水平;基于不同的债务发行和偿还阶段的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财政是产生上述效应的两个路径;以借新还旧为目的发行的置换债对地方政府债务和居民消费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过度的置换债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消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非线性效应在隐性债务、城镇居民消费、中部地区、高产业结构地区、居住类消费和交通通信类消费中更强。因此,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债务限额管理机制,将债务总增量控制在导致居民消费挤出效应发生的阈值以内;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加快促进隐性债务显性化;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加强对置换债发行的监督。

    2023年11期 v.37;No.350 8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货币锚效应——基于186个经济体的比较研究

    李爽;姜岩;

    在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成为重要的货币锚有利于提升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国际地位,并促进全球区域经济合作。选取全球不同地理区域内的186个经济体,采用隐含货币篮子回归方法,比较“8·11”汇改前后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货币锚效应的异质性,并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人民币已成为较多经济体的隐性货币锚,其发挥作用的主要区域为东南亚、大洋洲、西亚、西非等;人民币的全球货币影响力与英镑、日元接近,但与美元和欧元仍有差距;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促进因素包括样本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样本经济体与中国的利率差异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抑制因素包括样本经济体的相对经济实力、通胀水平和国际原油价格等;人民币货币锚效应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存在异质性,对于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滞后性更显著。因此,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加汇率调控弹性,并根据不同国际区域特征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以及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和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相关政策措施,能够优化人民币国际化全球战略布局。

    2023年11期 v.37;No.350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企业管理

  • 产学研协同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创新能力中介效应和知识积累门限效应

    蔡湘杰;贺正楚;潘为华;

    产学研协同以协同促进、互惠互利、资源互补为目的,构建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根据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门限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产学研协同发展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各省份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层级分布,其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发展能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创新能力具有中介效应、知识积累具有门限效应。从异质性知识积累区间看,低水平知识积累区间(kn≤10.267)的正向促进效应要低于高水平知识积累区间(kn>10.267)的正向促进效应;产学研协同发展通过提升区域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应增强创新主体的协同性,实行差异化创新战略,重视知识积累,加强自主知识创新与扩散,进一步提高知识积累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

    2023年11期 v.37;No.350 11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中国流通经济》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

    <正>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23版),《中国流通经济》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23版)统计了6888种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被引,分为社科、科技两组分别计算影响力指数CI,CI排序TOP5%以内的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之间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二者合称国际影响力TOP期刊。以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为代表的80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

    2023年11期 v.37;No.35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本刊来稿要求

    <正>尊敬的作者及广大读者朋友:感谢您多年来的大力支持,欢迎继续赐稿。《中国流通经济》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经济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物流学会会刊。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本刊按照国际及国内有关编排规范,对来稿做出如下要求,请严格对照,一一规范,以免影响采用。来稿请使用word2007以下版本。一、论文题目、作者单位:写出中、

    2023年11期 v.37;No.350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中国流通经济》最新复合影响因子为7.201

    <正>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3版),《中国流通经济》复合影响因子为7.201(上年5.896),增加幅度22.13%;期刊综合影响因子3.810(上年3.118),增加幅度22.19%。

    2023年11期 v.37;No.35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