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与前沿

  •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产业结构升级

    郭雪萌;郭珂;陈炳尧;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解决“卡脖子”难题对缓解贸易冲突、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选取2000—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为代表的国家经济转型的宏观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双重的动态作用,能在抑制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产生创造性破坏效应,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最终致使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产业结构升级呈现“U”型关系。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北方地区、中部地区、低创新能力地区及低金融发展水平地区更大。机制检验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抑制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和促进劳动力聚集,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并与之呈现“U”型关系。因此,政府部门应正确认识政策不确定性在短期内造成的“阵痛”现象,优化进口贸易结构、消除非关税障碍,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劳动力聚集,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助力我国产业发展。

    2023年05期 v.37;No.344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ChatGPT-AIGC对创新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赖俊明;王文青;

    “ChatGPT-AIGC+”应用领域广泛,核心价值在于优化内容生产的效率与创意。研究ChatGPT-AIGC对创新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有助于深入认识ChatGPT-AIGC的创新赋能潜力,识别现阶段我国在ChatGPT-AIGC促进创新升级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提升整体创新实力。为了更好地解释ChatGPTAIGC的集成应用是否有利于我国创新价值链的升级,将创新过程划分为创新思想产生、创新思想物化和创新产品价值化三个环节,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的面板数据,对ChatGPT-AIGC影响创新价值链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与经验检验。研究发现,在ChatGPT-AIGC对创新价值链三个环节的作用中,只有对创新产品价值化的作用是正向显著的,对其他两个环节的作用不显著。这说明当前我国ChatGPT-AIGC的应用主要促进了新产品价值的货币化,而对创新思想产生和创新思想物化的影响未通过检验,这一结论在消除内生性、主要解释变量衡量偏误和空间相关性等的影响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降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提升产品市场的竞争强度和加强发达地区的战略规划能够促进ChatGPT-AIGC创新赋能作用的发挥。基于此,在技术变化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企业既应抓住技术发展的红利,也应结合自身特征,降低经营风险,力争长期稳定发展;提升生态活力,降低网络信息平台开发门槛;挖掘数字化需求,优化数字化转型模式;扩大数据要素使用,让更多领域利用数据资源提升效率。

    2023年05期 v.37;No.344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9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流通现代化

  • 数字经济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杨仁发;徐晓夏;

    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经济赋能商贸流通业、推动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提升流通效率和竞争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0年我国2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位于中西部地区、与中心城市距离较近、市场化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表现得更明显;数字经济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且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阶梯式下降态势;数字经济可通过技术创新、制造业与商贸流通业共同集聚、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应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夯实数字经济基础;根据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商贸流通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快建设公共大数据平台,破除数据壁垒,联通供应链上下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流通;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技术性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提升市场效率。

    2023年05期 v.37;No.344 2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9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消费者涉入度对进口冷链农产品安全信心的影响——基于京津沪穗宁汉六大城市消费者问卷调查

    张文胜;王志刚;

    提振进口冷链农产品安全信心是促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满足人民高质量农产品需求的基本要求。基于消费者非理性选择的涉入理论分析框架,使用京、津、沪、穗、宁、汉六大城市1 271份消费者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有序概率选择(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消费者涉入度对进口冷链农产品安全信心的影响。研究表明:消费者涉入度通过认知反应、态度改变和信息处理等对进口冷链农产品安全信心产生促进作用,说明非理性选择因素对消费者进口冷链农产品安全信心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消费者对风险管理主体(如海关、进口企业、市场监管部门以及生产流通企业)的信任程度在涉入度对进口冷链农产品安全信心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说明作为消费者非理性选择因素的涉入度,通过风险管理主体信任对进口冷链农产品安全信心产生影响;进口冷链农产品安全素养在涉入度对消费者进口冷链农产品安全信心的影响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说明理性选择因素对消费者非理性选择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鉴于此,一要重视消费者涉入度。相关部门在农产品安全信息披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信息的客观真实性,还要关注消费者心理状态,引导消费者抱持积极态度。二要增强消费者对风险管理主体的信任。海关、进口企业、市场监管部门以及生产流通企业,不仅要提高进口冷链农产品安全信息披露水平,还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回应消费者期待,进而提升消费者对各风险管理主体的信任水平。三要多方提升消费者农产品安全素养。消费者农产品安全素养作为国民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组织应把农产品安全素养提升作为突破口,积极落实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的各项工作;企业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素养提升工程,通过邀请消费者参观家庭农场、食品企业等活动,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交流;媒体应积极传播食品安全知识,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媒体助力、公众参与的食品系统风险交流新格局。

    2023年05期 v.37;No.344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大宗干散货海运产业周期及安全

    王大山;宁钟;李元旭;

    国际贸易孤立主义抬头、资本及汇率市场异动等外部环境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使我国维护大宗干散货海运产业安全、调整产业周期面临挑战。系统性研究全球大宗商品海运产业对维护我国大宗干散货海运产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利用多重时间序列计量方法及蒙特卡洛仿真法,建立国际大宗干散货海运产业周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规律进行研究得出,干散货海运产业周期是系统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系统内部来看,干散货海运产业周期受运力供应水平及淘汰速度的影响;从系统外部来看,受全球资本流动性及贸易活跃程度的影响,且外部资金流动性剧烈变动会造成干散货海运产业暂时性供需失衡,需要2~3年的自我调节才能修复。因此,我国大宗商品贸易商、航运企业及产业基金应根据国内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库存周期调节运力采购节奏,维护大宗干散货海运产业安全,并积极采取逆周期策略应对外部资金流动性异动带来的资产价值风险。在资金供应偏紧时,谨慎估值;在资金供应充足时,进行资产变现,统筹实现跨部门、跨周期调节,维护国内经济总体稳定。

    2023年05期 v.37;No.344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经贸论坛

  • 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城市低碳转型

    张哲华;钟若愚;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速度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引擎。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的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城市低碳转型,且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城市低碳转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在利用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通过更换回归模型、更改样本量与更换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成立。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对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以城市规模为门槛变量情况下,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现为边际递增的变化趋势。因此,我国在经济绿色转型关键阶段,应深挖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优化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差异化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间人口流动机制,以加速推进城市低碳转型。

    2023年05期 v.37;No.344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18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商业数据跨境流动的规范重塑及合规治理

    李凡;

    跨境数据流动监管规则的行业化特征日趋凸显,商业数据类型和权属的独立性预设了其特殊的跨境流动治理方案。基于开放、动态的数据安全主权理念和兼顾安全与发展的风险规制进路,商业数据跨境流动治理应在确保个人信息、重要数据等敏感数据安全可控性的同时,赋予一般商业数据自由流动空间,实现商业数据流动和规制的结构平衡。据此,可自由流动的一般商业数据在满足合同备案的形式化条件后,由政府部门加强事后监管;而包含重要数据和特定个人信息且难以完整析出的重要商业数据,需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适用出境安全评估、标准合同和保护认证等规则,实现商业数据场景下我国数据出境安全规则之间的内在体系化。此外,除加强法治保障以解决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难题外,企业构建跨境数据流动合规体系的价值追求应从合规性驱动转为业务价值驱动,围绕数据跨境全流程开展安全防护和价值运营,立足现实需求制定契合的数据跨境流动合规体系建设方案。

    2023年05期 v.37;No.344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国际贸易

  • 中国出口欧盟成员国服务贸易效率测算与潜力

    霍伟东;陈晓娴;

    选取中国与欧盟27个成员国2011年至2020年服务贸易相关数据,分别将经济规模、人口数量、空间距离等自然因素作为核心变量纳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将经济自由度、政府效能、文化距离和是否签订服务贸易协定等人为因素纳入贸易非效率模型,实证分析服务贸易效率、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欧盟大多数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相似度低,行业竞争程度较低,可以优先发展运输服务业,建筑服务业,电信、计算机及信息服务业等互补性较强的行业;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会影响服务贸易发展,而地理距离已不能成为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贸易非效率因素仍是制约中欧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提高经济自由度和政府效能可以显著提升服务贸易出口效率;通过对比发现,中国与德国、爱尔兰、法国和西班牙等国的服务贸易潜力有待挖掘。中国应在发挥传统服务贸易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并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加强与欧盟各国的服务贸易合作,提高贸易效率,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推进经济自由化,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放宽外商投资限制、简化商业注册程序、减少税收负担等方式,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市场竞争力。

    2023年05期 v.37;No.344 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智慧海关推动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的模式构建

    李佳;

    在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数字贸易对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智慧海关在我国数字贸易中的应用有助于增强信息传输的有效性、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业务运行的协同性,破除数字贸易壁垒,推动数字贸易发展。然而,目前智慧海关在我国数字贸易中的应用尚处于早期阶段,还存在各经济体在贸易规则上尚未达成共识、贸易链各参与方信息不对称、海关内设部门协同程度低、现有监管手段不适应数字贸易发展要求等问题。鉴于此,应充分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构建包含数字化平台和监管平台两部分的智慧海关信息管理平台,基于对国内外贸易政策的分析、对高新技术和创新工作手段的应用、对贸易趋势的智能预测,实现通关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化、操作自动化、研判智能化和传输网络化,以及信息实时采集、数据实时共享、环境精准监管、信息安全传输和流程实时跟踪。为切实借助智慧海关推动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海关应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对内加强信息资源存储与数据融合,提升数据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一致性,对外加强与其他建立“私有云”的政府机构合作,构建可兼容的“外部云”,实现对贸易链各参与方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共享;政府应加强顶层战略设计,加快完善数据安全保护立法,逐步建立完善海关征税和监管机制;围绕数字贸易,不断增加贸易主体和活动内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3年05期 v.37;No.344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企业管理

  • 双重理论视角下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实现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与必要条件分析法

    张铭;田慧敏;曾娜;

    新创企业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和创业的共享研究主题。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某种特定理论视角,关注单个或几个前因条件的净效应。基于此,整合企业家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以187家新创企业为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和必要条件分析法,剖析个体与组织层次的4个前因对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表明,单个前因不构成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存在3种产生高水平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实现路径,即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资源协同驱动型组态、资源主导下的企业家精神促进型组态、资源主导下的动态能力促进型组态;存在3种产生非高水平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实现路径,且与高水平新创企业竞争优势实现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在产生高水平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组态中互为替代关系;而在动态能力和资源拼凑均缺失时,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资源的匮乏均可引致非高水平新创企业竞争优势。为实现高水平新创企业竞争优势,创业者应将创业当作事业,注意创业前与创业中各类资本的积累;新创企业应充分注重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积极培育动态能力;政府则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好政策“落地”;失败并不一定是成功之母,创业者不能依靠失败的创业经验反向推导高水平新创企业竞争优势的原因,新创企业需要根据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竞争优势获取路径。

    2023年05期 v.37;No.344 10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金融与投资

  •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对环保企业投融资的影响——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经验证据

    王玉凤;张淑芹;

    绿色金融可为经济绿色转型和金融业自身发展提供动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我国选择部分地区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从绿色金融需求侧(环保企业投融资)出发,以2015—2019年我国A股上市环保企业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定量分析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试验区建设有助于扩大环保企业投融资规模,降低环保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环保企业投融资效率;试验区建设对环保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不能促进当期投资效率的提高,但能促进未来投资效率的提高;与非国有企业相比,试验区建设对国有企业投融资规模、融资成本、投融资效率的影响效应更明显。在进行平行趋势、安慰剂、倾向得分匹配等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因此,应积极总结试验区建设成功经验,推动建立环保企业投融资长效机制;创新和应用绿色金融工具,提高环保企业投融资效率;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大对高成长性非国有环保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2023年05期 v.37;No.344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7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正>~~

    2023年05期 v.37;No.34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0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中国流通经济

    <正>《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原名《中国物资》)创刊于1987年2月,是由北京物资学院主办的、以流通经济为特色的综合性财经类学术刊物,为中国物流学会会刊。《中国流通经济》杂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学术争鸣,鼓励理论创新,加强流通经济理论研究,提高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推动流通领域改革实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2023年05期 v.37;No.344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