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与前沿

  • 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思路和对策

    王秀杰;余家林;

    扩大农村消费是扩大内需、释放经济发展动能的战略重点。通过构建我国农村消费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13—2022年我国农村消费潜力指数变化趋势,估算四种不同增长场景下未来农村消费潜力。结果显示:从农村消费潜力现状和变化趋势看,农村消费潜力在波动中不断提高,农村消费能力、消费现状和消费环境三个维度指数呈现“三量齐增”的态势,但在2019年后呈现分化特征;农村消费潜力明显,尤其服务性消费有望成为农村消费扩大的主动力。目前影响农村消费潜力释放的因素仍然存在,包括农村人口减少且老龄化问题加剧、农民收入低且增速趋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农村地区商业体系相对落后、有效供给不足、政策和制度约束等。基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原则,提出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具体路径:一是从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能消费。二是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重大疾病、意外伤害保险等多类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并覆盖全部农村居民,增强农民消费意愿,让农民敢消费。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以需求为导向提升农村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使农民愿消费。四是破除限制农村消费的制度性障碍,建立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长效机制。

    2025年04期 v.39;No.367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流通现代化

  • 流通网络布局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于供需双重视角

    茹慧超;邓峰;

    优化流通节点城市布局,加快构建全国流通网络,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国家流通网络布局政策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塑造城市流通网络,对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流通网络布局政策进行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2年我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检验流通网络布局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影响效果,并从供需双重视角切入考察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通网络能够通过抑制市场分割程度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相比,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政策所形成的流通网络影响效果更强烈。异质性分析发现,流通网络产生的市场一体化效应在东部城市、中心城市、数字化发展水平高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低的城市愈加明显。在需求端,流通网络通过引致消费的规模扩张效应与结构升级效应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供给端,流通网络通过提升物流链运作效率、增强供应链配置能力和促进创新链要素流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流通网络还通过供给侧机制对需求侧产生联动强化效应。为此,应持续推进流通网络布局和优化工作,有效提振内需质量,积极培育物流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模式,充分利用数字化发展契机对流通网络赋能与改造升级,以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025年04期 v.39;No.367 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6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交易特性、农户销售渠道选择与增收效应

    冷伯阳;韩一军;陈景帅;

    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是促进农户增收的关键,探讨农户销售渠道选择的驱动因素及其增收效应,对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保障农户种植收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淮海5个小麦主产省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条件混合处理(CMP)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交易特性对小麦种植户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及由此导致的农户种植收益差异。研究发现,交易特性对农户销售渠道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资产专用性提高、交易频率及生产不确定性增加促使农户选择组织化程度及利益联结程度较高的销售渠道;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与粮食经纪人销售渠道相比,收储点、合作社和加工企业销售渠道均能提高农户种植收益,且加工企业销售渠道的增收作用最大;从农户禀赋来看,收储点、加工企业销售渠道的增收作用在农地经营规模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农户中更加明显。收储点销售渠道通过提高销售价格、合作社销售渠道通过统一提供生产资料来提高农户种植收益,而加工企业销售渠道可以通过上述两种途径促进农户增收。因此,应提高专用性资产和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户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以提升农户的市场交易能力和交易地位;着力提高销售渠道关系稳定性,充分发挥合作社、加工企业的联农带农作用,进一步拓宽和优化农产品销售渠道,保障农户获取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

    2025年04期 v.39;No.367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

    刘帅;

    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有助于汽车制造业抵御风险、化危为“绩”。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利用2012—2023年我国沪深A股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以及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有效提升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企业市场地位在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地位的提升能够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对其供应链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规模较小、非国有以及处于生命周期成长期的汽车制造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对规模较大、国有企业以及处于生命周期成熟期的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基于此,汽车制造企业应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积极寻求跨界合作,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强化供应链韧性建设。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加强培训与研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重视动态能力培养,搭建技术融合桥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地位,驱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赋能。倡导差异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策略,加速智能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

    2025年04期 v.39;No.367 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32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经贸论坛

  • 在线计划性退货的动机和类型——基于中国市场的扎根理论分析

    李明芳;张娜;宋子怡;

    随着网络零售业态快速发展,消费者非正常退货现象日益增多,其中具有预谋特征的在线计划性退货引发学界、业界共同关注。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和“动机—行为—结果”三维分析框架,构建基于中国情境的在线计划性退货概念框架,剖析在线计划性退货的动机和类型,破解计划性退货认知黑箱。研究表明,在线计划性退货可根据动机的伦理属性划分为理性决策型计划性退货、非伦理牟利型计划性退货两类。其中,理性决策型计划性退货以购买决策最优化为核心诉求,体现消费者理性选择特征;非伦理牟利型计划性退货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属于违背商业伦理的滥用退货政策行为。进一步研究表明,理性决策型计划性退货可根据目标导向细分为两类:一是旨在应对网购不确定性的风险规避型计划性退货;二是旨在实现购买成本最小化的成本控制型计划性退货。非伦理牟利型计划性退货按恶意程度呈现三级演化形态:一是保留赠品退回主商品的附随权益侵占型计划性退货;二是短期使用商品后退货的零售租赁型计划性退货;三是虚构商品瑕疵或滥用退货机制牟利的恶意欺诈型计划性退货。因此,为优化退货管理、推动电商行业健康发展,应根据在线计划性退货类型实施差异化应对策略。面向理性决策型计划性退货,重在完善客户管理系统,多措并举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和满意度,培育消费者长期价值,同时分类施策,实施精细化管理,减少非必要退货,降低退货率。具体而言,对于风险规避型计划性退货,通过提升商品信息质量、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感知不确定性,减少非必要退货;对于成本控制型计划性退货,通过审慎设计退货政策和促销策略,平衡供需关系,降低退货率。面对非伦理牟利型计划性退货,重在加强电商市场规范,提高违规成本。

    2025年04期 v.39;No.367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我国碳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王迪;王靖宇;

    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碳交易政策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对经济与环境目标的平衡效果是推动企业低碳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以2009—2022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碳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促进企业持续绿色创新和提高融资效率,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碳交易政策激励企业不断寻求绿色化改进和创新,同时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使企业获取更多低成本融资资源,进而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分析显示,企业对是否受到惩罚的敏感程度高于对惩罚力度的敏感性,碳交易政策违约惩罚力度在碳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上并无异质性影响。此外,相较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低成本融资资源,碳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相较于股权制衡质量较低和管理层素质较低的企业,股权制衡质量较高和管理层素质较高的企业治理水平更高,对碳交易政策的响应更为积极,碳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基于此,应强化绿色持续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完善“双碳”政策基础与碳交易体系,发挥差异化碳交易政策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作用,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与人才支撑,为政府政策制定与企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39;No.367 7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7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金融与投资

  •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基于大数据交易平台建立的准自然实验

    张正平;冯朝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标志着我国正式将数据提升至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并重的地位。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不仅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金融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其可复制、可共享的特性为破解普惠金融发展瓶颈提供新动能。自2014年起,我国开始分批设立大数据交易平台,为探究数据要素释放普惠金融潜能的路径提供了准自然实验场景。基于此,利用2011—2022年间我国285个城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显著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通过提高银行竞争水平,进而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化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重点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低、市场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城市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政府应持续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包括加大资源投入、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力度,并出台深化大数据应用政策,拓宽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应用场景;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通过优化银行机构城乡网点布局、引导并鼓励各类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等方式,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2025年04期 v.39;No.367 8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13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京津冀数字金融对城市生态效率的驱动研究——理论框架、效率测度与组态路径

    孙倩;李素英;

    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融合产生的数字金融对城市生态效率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依托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科学评估2011—2023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生态效率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考察其动态分布和演进趋势,借助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数字金融系统内部因素提升城市生态效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高至高效率水平区间,且分布曲线呈波动性态势,梯度效应明显,生态发展稳定性欠佳。区域内部绝对差异仍然存在,生态发展不均衡与“多极分化”明显。从转移规律视角分析,京津冀区域低效率水平城市较难突破“数字鸿沟”,发生向上“跨级”转移概率较小;中低效率与高效率水平城市向中间聚集趋势明显,城市间差异逐步缩小。数字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等因素通过“数字保险轻推型”“数字支付—保险重推型”和“数字信用重推型”三大发展模式产生不同高城市生态效率组态路径,且均具备“殊途同归”的特征。为实现高城市生态效率,应系统优化数字金融生态,发挥要素协同效应;发展数字保险业务并创新数字保险产品开发;重视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并推动数字支付业务与数字保险业务相结合。政府可推动数字信用平台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数字信用与生态效益协同业务模式,强化绿色发展长效驱动作用。

    2025年04期 v.39;No.367 9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青年学者论坛

  • 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垄断风险及其治理路径

    雷浩然;

    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催生新场景、新业态和新市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计划和政策措施,以期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与此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的垄断风险也引发各国的广泛关注。从实践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垄断风险主要表现为排他风险、剥削风险和共谋风险,即抑制竞争对手的市场进入或扩张、扭曲消费者对基础模型服务的选择以及行业内企业之间易于达成共谋。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垄断风险的形成原因与相关市场高度集中、商业模式复杂多样和反垄断监管相对滞后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垄断风险的主要路径有三:一是合规倡导路径。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进行反垄断合规,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结合自身经营状况进行垄断风险的分析评估和分级管理,并加强与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沟通和协调。二是行业监管路径。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国际竞争情况制定行业监管政策,实现不同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联动。三是反垄断执法路径。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反垄断执法,提高反垄断法律规范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适用性,实现促进创新和保护竞争的有机协调。其中,合规倡导侧重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的内部自治,行业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侧重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的外部管控。这三条路径相互配合、密切协作,能够形成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垄断风险的综合性治理体系,从而有效保护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市场公平竞争。

    2025年04期 v.39;No.367 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15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2025年本刊栏目设置与重点选题

    <正>栏目设置本刊特稿、热点与前沿、流通现代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经贸论坛、国际贸易、区域经济、金融与投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经济法学、青年学者论坛。重点选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2025年04期 v.39;No.36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本刊来稿要求

    <正>尊敬的作者及广大读者朋友:感谢您多年来的大力支持,欢迎继续赐稿。《中国流通经济》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经济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物流学会会刊。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本刊按照国际及国内有关编排规范,对来稿做出如下要求,请严格对照,一一规范,以免影响采用。来稿请使用word2007以下版本。一、论文题目、作者单位:写出中、英文全称和所在地、邮编。中文题目中请勿使用英文及英文缩写;如多名作者请依次排列,以“,”分隔,并在每位作者名后加注释号,如李晓宪1,王晓宪2,赵晓宪3;单位与其序号对应(参见附文)。每篇文章作者最多不能超过3个。

    2025年04期 v.39;No.367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欢迎订阅中国流通经济

    <正>《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原名《中国物资》)创刊于1987年2月,是由北京物资学院主办的、以流通经济为特色的综合性财经类学术刊物,为中国物流学会会刊。《中国流通经济》杂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学术争鸣,鼓励理论创新,加强流通经济理论研究,提高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推动流通领域改革实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2025年04期 v.39;No.367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