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增碳与减碳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基于我国31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Carburizing Development and Carbon Reduc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Target of Carbon Neutrality
李群;孙咏;刘基伟;
摘要(Abstract):
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发展是其内在要求。为此,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着眼现在未来作出“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是碳中和发展的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全国增碳发展和减碳发展的情况,并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采用综合评价系统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我国31个省(区、市)2001—2020年增碳、减碳发展状况以及协调程度,发现:第一,全国呈现增碳发展缓慢、减碳发展迅速的趋势。相比2001年的指数结果,2020年20个省(区、市)的增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11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4.00%;2020年29个省(区、市)的减碳发展综合评价系统指数有所增长,2个省(区、市)的指数有所降低,31个省(区、市)增速的平均值为38.38%。第二,从省际耦合协调度结果来看,2020年绝大多数省(区、市)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得到了提高,超过2/3的省(区、市)达到勉强协调及以上水平,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从耦合协调度的关系特征来看,目前各省(区、市)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减碳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根据各省“中-中”“中-低”“高-低”等不同的增碳、减碳发展水平,勉强、初级、中级等不同的协调类型以及滞后特征,提出宣教、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关键词(KeyWords): 碳中和;增碳发展;减碳发展;耦合协调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有效防范滞胀路径研究”(21&ZD081);;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委托项目“《中国碳中和发展报告2021—2022》研究”(TY-2021-015-1);;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创新项目“武陵山生态文明特色村寨益贫式乡村振兴研究”(IQTE202003)
作者(Authors): 李群;孙咏;刘基伟;
DOI: 10.14089/j.cnki.cn11-3664/f.2023.02.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07].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EB/OL].(2021-10-24)[2022-11-07].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4/conte nt_5644613.htm.
- [3]唐云霓,闫如雪,周艳玲.碳中和愿景下能源政策的结构表征与优化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1):1-14.
- [4]王超,孙福全,许晔.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关键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现状[J/OL].科学学研究:1-17.(2022-08-24)[2022-11-13].DOI:10.16192/j.cnki.1003-2053.20220824.001.
- [5]刘宇,羊凌玉,李欣蓓,等.碳中和目标实现下中国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7-36.
- [6]杨书房.碳中和目标下国际社会政策工具的配置与选择[J].国外社会科学,2022(5):140-150,198-199.
- [7]刘泽淼,黄贤金,卢学鹤.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碳中和路径预测[J].地理学报.2022(9):2 189-2 201.
- [8]胡晓,冯乾彬,宫大庆.技术进步偏向性对中国城市碳中和进程的作用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7):91-103.
- [9]周兵,刘婷婷.区域环境治理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与碳中和绩效[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8):100-118.
- [10]张莹,黄颖利.碳中和实践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J].西南金融,2022(9):94-106.
- [11]杜鹏程,洪宇.碳中和实现途径与政策选择——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9):35-46.
- [12]ESHUN J F,POTTING J,LEEMANS R. Sustainability of forestry and timber industry in Ghana[J].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2010(4):383-395.
- [13]WANG Q J,WANG L Q. Forest certification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forestry industry[J].China forestry economics,2006(2):60-63.
- [14]任继周.系统耦合在大农业中的战略意义[J].科学,1999(6):3.
- [15]王岚,李冉,杨重.“碳中和”背景下数字技术进步与流通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J].商业经济研究,2022(14):27-30.
- [16]张二妮.“碳中和”目标下数字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2(21):97-100.
- [17]吕靖烨,李珏.我国碳排放—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三维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演化[J].生态经济,2022(11):36-43.
- [18]姜吉坤,祝胜来,曹吉昌,等.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OL].生态经济.(2022-08-24)[2023-01-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193.F.20220824.0931.002.html.
- [19]常青,蔡为民.基于EKC检验及Tapio模型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碳排放耦合关系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2(15):56-61.
- [20]吴金群,梅乐怡.我国实现碳中和愿景的挑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9):132-138,186.
- [21]张真,杜宪军.碳中和目标下氢冶金减碳经济性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5):65-68,184.
- [22]张保留,白梓函,阳平坚,等.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评估方法与应用[J/OL].环境科学.(2022-10-25)[2023-01-13].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HJKZ2022102100N&un iplatform=NZKPT&v=MFtDs09HUdDq_lZgpXpNxZAKHB kEg1U2WP_nAhZMg7RYKTuyDjs57N8V54edUQyG.
- [23]赵志耘,李芳.碳中和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1(9):1-13.
- [24]张真,杜宪军.碳中和目标下氢冶金减碳经济性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5):65-68,184.
- [25]年琳玉,王梦军,孙笑阳,等.碳中和技术研究进展及对农业碳减排的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22(11):1-13.
- [26]钟霞,刘毅华.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热带地理,2012(5):7.
- [27]杨新刚,张守文,夏永久,等.安徽省县域“人口—经济—空间—环境”城镇化耦合协调性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2):81-86,126.
- [28]程慧娴,俞洋,牛惠,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测度及耦合协调性分析[J].林业经济,2021(6):5-20,96.
- [29]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1):62-68.
- [30]沙涛,李群,于法稳.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中和发展报告(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5-67.
- [31]李群,刘基伟,刘涛.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碳中和发展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22(6):61-71.
- [32]俞立平.指标标准化方法对科技评价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学术期刊评价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12):54-62.
- [33]苗俊霞,郑续,孙萍萍,等.黄土高原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耦合协调性评价——以陕西省延川县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94-100.
- [34]王浩,李群,张子梅,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20~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