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行业拉动与就业带动能力The Industry-pulling and Employment-driving Ability of China's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
封永刚
摘要(Abstract):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评估其建设成效不仅要考虑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也需考虑对外部相关行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内、外部行业的产出拉动和就业带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将2000—2020年35个行业的中国投入产出表与全国人口调查数据相匹配,实证分析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行业拉动与就业带动能力。研究发现,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商贸流通业的产出拉动规模由2.43万亿元上升至26.98万亿元,就业带动规模由0.55亿人上升至1.27亿人;对外部行业的产出拉动规模由2.22万亿元上升至21.37万亿元,就业带动规模由3 259.06万人小幅上升至3 517.50万人。至2020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拉动的产出占全国总产出的比重达到17.91%,带动的就业占全国总就业的24.38%,成为我国产出增长和就业规模扩大的重要助推器。通过动力分解发现,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转换的过程中,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内、外部行业的产出拉动和就业带动的动力结构均发生了明显的转换。从内部行业来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继续满足制造业的中间使用需求的同时,通过加深与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对商贸流通业产出拉动和就业带动的动力重新配置。从外部行业来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成了由拉动制造业产出为主,向拉动服务业产出为主的动力转换,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对非农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就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KeyWords):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行业拉动;就业带动;投入产出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配置协调性的评价与优化研究:基于经济增长阶段变更的视角”(722032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经济影响及政策研究”(72141310)
作者(Author): 封永刚
DOI: 10.14089/j.cnki.cn11-3664/f.2023.08.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先庆.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重心与政策选择——关于现代流通体系理论探索的新框架[J].中国流通经济,2020(11):18-32.
- [2]祝合良.双循环新格局下“十四五”我国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22(2):3-10.
- [3]上创利,赵德海,仲深.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3):175-183.
- [4]路红艳.基于跨界融合视角的流通业创新发展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7(4):3-9.
- [5]肖鹞飞,戴艳娟,李洁.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产业特征研究:基于对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22(12):19-35.
- [6]黄仁全,李村璞.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及增长动力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8):80-99.
- [7]黄群慧,倪红福.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兼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J].管理世界,2021(12):40-58.
- [8]牛猛,王振国,张亚斌.中国双循环就业效应及驱动因素研究——纳入功能分工的新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23(3):89-105.
- [9]王笑宇,廖斌.商贸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再认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9-47.
- [10]李晓慧.我国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9-47.
- [11]祝合良,王明雁.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流通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的演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8(1):75-84.
- [12]TEN RAA T. The economics of input-output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4-36.
- [13]MILLER R E,BLAIR P D. Input-output analysis: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10-41.
- [14]LEONTIEF W W. 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1936(3):105-125.
- [15]LEONTIEF W W. Environmental repercussions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an input-output approach[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0(3):262-271.
- [16]张红霞,夏明,苏汝劼,等.中国时间序列投入产出表的编制:1981—2018[J].统计研究,2021(11):3-23.
- [17]王亚菲,贾雪梅,王春云.中国行业层面就业核算研究[J].统计研究,2021(12):3-18.
- [18]岳希明.我国现行劳动统计的问题[J].经济研究,2005(3):46-56.
- [19]WU H X,YUE X M,ZHANG G G. Constructing annual employment and compensation matrices and measuring labor input in China[R]. 2015.
- [20]许宪春,张钟文,常子豪,等.中国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与经济增长动能分析[J].世界经济,2020(2):25-48.
- [21]陈浩东,张儒恒,原一鸣,等.现代流通体系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理与路径[J].区域经济评论,2022(6):67-75.
- [22]王超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2(5):64-70.
- (1)本文的商贸流通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二者的总和。
- (2)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网站(https://data.stats.gov.cn)年度数据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整理得到。
- (3)由于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披露的分行业就业数据行业口径划分较粗,本文使用上述两个年份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结合抽样权重对35个行业的就业人数进行重新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