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The Effe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Efficiency——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杨肖丽,赵涵,牟恩东
摘要(Abstract):
高效率农产品流通对保障农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市场对接、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可以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解决思路。基于2011—2020年我国29个省份(未包括青海、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用熵值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从全国整体来看,数字经济显著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且该结论在采用重新测算被解释变量、替换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样本和排除政策因素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数字经济的各维度来看,数字产业发展是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重要维度;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东中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非农业大省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作用机制。因此,各省份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大数字化投资力度,挖掘数字产业发展潜力,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关键词(KeyWords): 数字经济;农产品流通效率;技术创新;面板模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区域公共品牌引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8BJY132);;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面上项目“辽宁省数字乡村发展对策研究”(LJKR0231);;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项目“关于推进辽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L21ZD013)
作者(Author): 杨肖丽,赵涵,牟恩东
DOI: 10.14089/j.cnki.cn11-3664/f.2023.08.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春娟,赖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转型[J].商业经济研究,2023(2):91-94.
- [2]耿树海,赵青霞.直播带货低客单价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2(9):133-135.
- [3]古川,黄安琪.数字化背景下农产品批发业经营效率的变化——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J].中国流通经济,2021(6):17-27.
- [4]董晓波.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驱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23(1):33-42.
- [5]马晨,王东阳.新零售时代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转型升级的机理研究及实施路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9(1):197-204.
- [6]程大为,樊倩,周旭海.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格局构想及现实路径[J].兰州学刊,2022(12):131-143.
- [7]张在一,毛学峰.“互联网+”重塑中国农业:表征、机制与本质[J].改革,2020(7):134-144.
- [8]李吉艳.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契机及战略措施[J].农业经济,2022(1):138-140.
- [9]祝合良,李晓婉.数字经济驱动全国商品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机理与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3(1):38-46.
- [10]周清香,李仙娥.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与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22(6):82-89.
- [11]曾庆均,唐菁,张娜.数字经济、区域创新能力与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来自长江经济带的经验证据[J].中国流通经济,2022(8):3-15.
- [12]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16):386-405.
- [13]STIGLITZ J E. Information and the change in the paradigm in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3):460-501.
- [14]薛梅,贾颖.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12):56,74.
- [15]肖文金.“互联网+”时代湖南生鲜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4):131-133.
- [16]马彪,彭超,薛岩,等.农产品电商会影响我国家庭农场的收入吗?[J].统计研究,2021(9):101-113.
- [17]白世贞,黄绍娟.数字经济赋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转型升级[J].商业经济研究,2021(19):137-140.
- [18]庞瑞芝,张帅,王群勇.数字化能提升环境治理绩效吗?——来自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10.
- [19]王琴,李敬,丁可可,等.数字基础设施、要素配置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J].统计与决策,2023(9):29-34.
- [20]郝爱民.流通数字化对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22(2):36-44.
- [21]刘潭,徐璋勇.数字经济、异质性技术创新与二氧化碳排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13):1-10.
- [22]李晓华.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J].改革,2019(11):40-51.
- [23]黄容霞,魏萍,潘孝珍.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对技术创新的空间效应——以湖北省地级市为例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1(1):70-76,95.
- [24]蒋殿春,潘晓旺.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49-160.
- [25]李超凡.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变革:理论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21(10):12-20.
- [26]刘航.面向小农户的农产品电商小企业技术嵌入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3(2):107-121.
- [27]白太辉,毛华兵.马克思流通理论视角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J].当代经济管理,2023(1):12-17.
- [28]王昕天,荆林波.疫情防控中农产品流通堵塞原因、短期应对与长期设想[J].中国流通经济,2022(12):55-67.
- [29]李国英.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及推进策略[J].区域经济评论,2022(5):86-93.
- [30]唐金湘.流通企业技术创新对流通效率的牵引作用机制[J].商业经济研究,2021(19):130-133.
- [31]汪依柔,王颖,颜欣.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基于区域联动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22(11):14-17.
- [32]王志萍,李冬雪.流通技术创新与消费结构升级的双向机制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1(22):17-20.
- [33]蒋廷富.互联网成熟度与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中国视角下的关系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20(10):138-141.
- [34]李丽,胡紫容.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50.
- [35]杨骁,刘益志,郭玉.数字经济对我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机理与实证分析[J].软科学,2020(10):25-29.
- [36]赵滨元.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绩效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14):37-44.
- [37]王海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进出口贸易和贸易效率的影响——基于江苏与RCEP协议国的数据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22(3):145-153.
- [38]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10):65-76.
- [39]任浩,欧阳娟,唐开翼,等.产业园区实现高经济绩效与高创新绩效的持续发展路径——一项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5):44-54.
- [40]杨凡,张玉明.投资者社交媒体“发声”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11):115-126.
- [41]王阳阳,王倩倩.乡村振兴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23(2):99-102.
- [42]邹驾云.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内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16):146-149.
- [43]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2(5):100-120.
- [44]孟宏玮,赵华平,张所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数字化创业活跃度[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2(4):145-160.
- [45]罗荷花,叶谊锋.数字金融能力对居民家庭收入脆弱性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3(10):160-165.
- [46]王敏,谷羽,李兆伟.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6-71.
- [47]何爱平,李清华.数字经济、全劳动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J].经济问题,2022(9):9-17.
- [48]高梦桃.数字经济发展对家庭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J].中国流通经济,2023(1):24-37.
- (1)详见https://idf.pku.edu.cn/。
- (2)详见http://www.stats.gov.cn/hd/cjwtjd/。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区域划分标准,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19个省份划归东中部地区,将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0个省份划归西部地区。
- (3)将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重庆、陕西14个省份划归经济发达地区,将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新疆15个省份划归经济欠发达地区。
- (4)将黑龙江、广西、海南、陕西、甘肃、新疆6个省份划归农业大省,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宁夏23个省份划归非农业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