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基金可提升数字产业创新效率吗?Can Government Guided Funds Impro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the Digital Industry?
张学超
摘要(Abstract):
政府引导基金作为解决市场失灵、改善企业创新环境的重要政策工具,对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选取2008—2021年沪深A股数字产业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政府引导基金对数字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与异质性表现。研究表明,政府引导基金有利于提升数字产业创新效率,在采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通过替换估计方法与进行数据缩尾处理之后,该结论仍成立。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政府引导基金可通过降低外部风险、激发内部创新积极性与优化资源配置效应减轻融资约束,提高数字产业创新效率。异质性检验发现,政府引导基金对数字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城市异质性、行业异质性与生命周期异质性,即对低等级城市、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与成长期数字企业的创新效率作用更显著。因此,在我国步入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时期,应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创投+”的作用,助力数字产业能级提升;打造多层次资本获取渠道,减轻数字产业融资约束;实施异质性政府引导基金政策,驱动数字产业创新协同效率提升。
关键词(KeyWords): 政府引导基金;融资约束;数字产业创新效率;数字经济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我国零售业对接‘一带一路’市场的‘全球本土化’战略研究”(17YJA790007)
作者(Author): 张学超
DOI: 10.14089/j.cnki.cn11-3664/f.2023.10.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郭克莎,杨倜龙.中国产业数字化改造的机制和政策[J].经济学动态,2023(3):21-35. [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统计分析报告(2023)[EB/OL].(2023-05-23)[2023-07-15].https://www.cnipa.gov.cn/art/2023/5/31/art_88_185644.html. [3]袁徽文,高波.数字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10):61-71. [4]白素霞,陈彤.中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21(2):68-73. [5]郝项超,李宇辰.政府产业基金吸引私人风险资本的政策效果与机制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22(10):143-161. [6]清科2022年度盘点: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120支,整合优化成常态[EB/OL].(2023-02-14)[2023-07-15].https://free.pedata.cn/1440998437411184.html. [7]毛丰付,魏亚飞,胡承晨.政府引导基金与数字产业发展:机制分析与效应检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3(4):81-95. [8]程于思,张慧雪,黄波.政府引导基金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吗?[J].中国流通经济,2022(8):105-116. [9]刘博涵.设立中国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若干法律问题[J].体育科学,2020(3):90-97. [10]COLOMBO M G,CUMMING D J,VISMARA S. Governmental venture capital for innovative young firms[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6(1):10-24. [11]张永韬,刘波.体育产业政府引导资金:概念、特征与效应[J].体育与科学,2019(2):68-74. [12]贺江华.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的法律规制研究[J].人民论坛,2020(15):232-233. [13]吴斌,潘雅悦,楼雯倩.政府引导基金联合风险投资对创业质量的影响:基于PLS模型的实证考察[J].财务研究,2022(3):55-64. [14]李善民,梁星韵.创投机构响应政策还是迎合政策?——基于政府引导基金激励下的投资视角[J].证券市场导报,2020(9):14-23. [15]XU J J,YU L J,GUPTA 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overnment venture capital guiding fund using the intuitionistic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Sustainability,2020(17):6 908-6 932. [16]卫志民,胡浩.政府引导基金退出机制优化研究[J].理论学刊,2020(2):60-70. [17]CUMMING J D,GRILLI L,MURTINU S. Governmental and independent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 in Europe:a firm-level performance analysi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7(2):439-459. [18]王江璐,刘明兴.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78-86,170. [19]成程,李惟韬,阳世辉.政府引导基金对地区经济发展及溢出效应的影响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5):18-25. [20]冯冰,杨敏利,郭立宏.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对创业企业后续融资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9(4):112-124. [21]宫义飞,张可欣,徐荣华,等.政府引导基金发挥了“融资造血”功能吗[J].会计研究,2021(4):89-102. [22]周育红,王鹏宇,梁小敏.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投资与企业创新——基于演化博弈视角[J].证券市场导报,2023(6):41-53. [23]张慧雪,贾西猛,陈兰芳.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来自新三板市场的证据[J].软科学,2021(6):85-90. [24]孙守迁,闵歆,汤永川.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包装工程,2019(12):65-74. [25]张元庆,刘烁,齐平.数字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14-128. [26]戚聿东,朱正浩.需求侧视角下技术标准化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的机制与路径探索[J].经济科学,2023(4):63-84. [27]曾卓骐,王跃.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动态创新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两阶段DSBM模型与Tobit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21):65-74. [28]程广斌,赵川,李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J].统计与决策,2023(2):173-178. [29]姜彩楼,杨望.政府引导基金、区域环境规制与清洁技术企业创新[J].软科学,2023(2):65-71. [30]戈兴成,季璐.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23(1):125-134. [31]陈旭东,杨硕,周煜皓.政府引导基金与区域企业创新——基于“政府+市场”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11):30-41. [32]董建卫,王晗,郭立宏.政府引导基金本地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116-122. [33]刘玉斌,赵天宇,郭树龙.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能促进企业创新吗?[J].产业经济研究,2023(1):73-85,142. [34]薛宏刚,王浩,管艺洁.政府引导基金能否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8-77. [35]谭建,肖诗韵.供应链金融对“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J].统计学报,2023(4):71-82. [36]杨林涛,邱惠婷.中国财富性与生产性R&D资本存量估算——基于非传统永续盘存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11):122-143. [37]李盛楠,范德成.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一个理论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7):43-51. [38]蔡伟贤,沈小源,李炳财,等.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J].财政研究,2022(5):31-48. [39]霍远,陶圆,景国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影响了企业避税行为吗[J].金融监管研究,2022(7):95-114. [40]王洪亮,颜国强.自贸区设立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吗?——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3(3):92-101. [41]黄先海,王瀚迪.数字产品进口、知识存量与企业数字创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28-43. [42]蒋永彩.政府偏好、财政分权与区域数字创新[J].统计与决策,2022(4):32-37. [43]刘铠豪,朱红.续贷限制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48-160.
- ①按照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0年5月29日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以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以及未来可塑性为标准,将城市划分为一线(4个)、新一线(15个)、二线(30个)、三线(70个)、四线(90个)和五线(128个)六大类。基于研究需要,将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归为等级较高城市;将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和五线城市归为等级较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