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贸流通网络的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he Commercial Circulation Network in China——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Gravity Model
邱志萍;刘举胜;何建佳;
摘要(Abstract):
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研究商贸流通网络问题兼具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基于2000—2020年各省(区、市)数据,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省际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联系,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商贸流通网络的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商贸流通网络的节点联系紧密度仍偏低,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性”特征和自我稳定的演化特征,并由大分散与小聚集并存的四个子群构成;各省(区、市)中心性水平和核心度存在明显差异,呈现自东部向东北及中西部递减的空间特征;双边收入规模、产业结构差异、人口城市化差异和交通设施联通显著强化了商贸流通联系,而地方保护主义、物流发展差异、网络应用差距和地理邻近关系弱化了商贸流通联系。我国应重视省际商贸流通的空间联系,完善省际商贸流通产业的协同合作机制,重点打造不同定位的现代化商贸流通中心;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加快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加强地区间产业分工与合作,协调推进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促进交通与数字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内贸与外贸协同化发展,加快实现流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商贸流通网络;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结构特征;驱动因素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业互联‘智造’供需网的结构、演化及其动力学研究”(71871144);; 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发展项目“基于供需网的产业互联‘智造’协同方法及其合作优化研究”(2020KJFZ046)
作者(Authors): 邱志萍;刘举胜;何建佳;
DOI: 10.14089/j.cnki.cn11-3664/f.2023.02.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笑宇,廖斌.商贸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再认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9-47. [2]刘举胜,邱志萍,于长锐.长三角商贸流通网络结构特征、效应及影响因素——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9):5-18. [3]马述忠,任婉婉,吴国杰.一国农产品贸易网络特征及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管理世界,2016(3):60-72. [4]杨龙志.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先导性作用了吗?——基于VAR格兰杰因果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3(5):62-70. [5]汤向俊,任保平.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J].经济经纬,2014(3):67-71. [6]纪良纲,王佳淏.“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20(2):77-84. [7]曾蓼,王宁,曾庆均.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评价[J].改革,2018(8):129-137. [8]杨水根,王露.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县域流通产业发展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2(1):127-134,175. [9]董誉文.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转换及效率评价——来自199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6(10):12-23. [10]柳思维,周洪洋.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对流通业产出效率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6(12):51-59. [11]詹浩勇.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基于集群供应链网络竞合的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4(9):59-65. [12]SATYAM S,AITHAL R K,PRADHAN D. Resilience of an evolved retail agglomeration:case of rural periodic markets in emerging econom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22(11):1 395-1 411. [13]林英泽.“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商贸流通效率提升路径探讨[J].经济问题,2016(12):1-6. [14]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5-12. [15]李加奎,郭昊.中国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评价[J].宏观经济研究,2021(5):69-80. [16]邱志萍,廖秋敏.中国商贸流通业与国际贸易协调发展的耦合机理及时空分异[J].企业经济,2019(4):123-131. [17]祝合良,王明雁.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流通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的演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8(1):75-84. [18]林春艳,孔凡超.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空间关联效应分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J].经济学家,2016(11):45-53. [19]朱海燕,童彦,高庆彦.我国商贸流通业碳排放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6):5-9. [20]陈丽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经济评论,2022(5):147-164. [21]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7(12):57-64. [22]刘华军,刘传明,孙亚男.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5):83-95. [23]白俊红,王钺,蒋伏心,等.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7(7):109-123. [24]邱志萍,刘镇.全球班轮航运网络结构特征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联合国LSBCI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J].经济地理,2021(1):39-48,146. [25]BOORMAN S A,WHITE H C. Social structure from multiple networks II:role structur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6):1 384-1 446. [26]DEKKER D,KRACKHARDT D,SNIJDERS T A B. Sensitivity of MRQAP tests to collinearity and autocorrelation conditions[J].Psychometrika,2007(4):563-581. [27]刘华军,彭莹,裴延峰,等.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已经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J].财经研究,2018(6):50-63. [28]柳坤,申玉铭.国内外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14(1):73-83. [29]曾冰,邱志萍.长江经济带省际贸易网络结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9):69-77. [30]邱志萍,刘镇,郭虹.全球班轮航运网络的国际贸易效应研究——基于联合国LSBCI矩阵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5):79-95. [31]李雪松,孙博文.密度、距离、分割与区域市场一体化——来自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宏观经济研究,2015(6):117-128.
- (1)按照连边是否有权重和是否有方向差异,社会网络通常分为加权有向网络、加权无向网络、无权有向网络和无权无向网络。为不失一般性,本文将引力常量取值为1,表明省际商贸流通产业联系不存在方向上的差异。因此,本研究的省际商贸流通网络属于无向网络,即矩阵中i省(区、市)对j省(区、市)的商贸流通产业联系度和j省(区、市)对i省(区、市)的产业联系度是相同的。 (2)商贸流通的空间联系依赖商品(货物)等要素的跨地区自由流动及其范围。两省(区、市)的货运周转总量较大,说明两省(区、市)对外转运货物的范围更广,因空间距离导致的衰减效应相对更弱。 (3)当无向网络中连边的权重为两两省份之间商贸流通产业联系度时,由此形成加权无向的省际商贸流通网络。在此基础上经过二值化处理后,无向网络中连边的权重仅由1(实际有效的省际商贸流通产业联系)和0(实际无效的省际商贸流通产业联系)构成,由此形成无权无向的省际商贸流通网络。